回到主页

专家视点丨周宏春:做好清洁供暖的大文章

· 行业资讯

周宏春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副巡视员,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,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(CHIC)主任;从事资源、环境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产业和政策研究。

12月16日,周宏春于《中国商界》杂志发表《做好清洁供暖的大文章》一文,在文中,周宏春对于当前推进清洁取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项建议,并据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(CHIC)的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(2019)》中发布的相关数据指出,清洁供热是前景广阔的新兴的万亿产业。‍

broken image

做好清洁取暖的大文章

又到一年供暖季。清洁供暖成为热点话题,煤炭成为焦点。

2016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指出,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是重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,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,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、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。

清洁供暖,是一项涉及热源多元化、输配高效化、用户集约化、成本可承受、管理智能化的系统工程。清洁供暖工程,是城乡公用市政设施之一,其目的就是为居民创造一个“温度适宜”的生产、生活环境。

近年来,北方清洁供暖、散煤替代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。坚持企业为主、政府推动、居民可承受的方针,编制专项规划,从优化热源构成出发,积极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、浅层地热能、污水/河水源热泵、空气能、生物质能、太阳能、电能、天然气等清洁热源取暖,取消散煤取暖,淘汰燃煤小锅炉,加快老旧热网改造,提高建筑节能低碳水平,形成了清洁利用燃煤、多源互补、热电冷联供等模式,让群众看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,朝着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。但也应当看到,在一些地方推进清洁供暖过程中存在脱离实际、操之过急、对群众诉求关注不够等问题,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完善。为此,笔者建议:

一是明确清洁供热产业定位。从经济学角度看,清洁供暖工程属于准公共物品,既具有自然垄断性,有一条集中供热管道就不用再建,即具有排他性特点;又具有非排他性,要求管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。

从需求角度看,供暖是气候寒冷、严寒地区居民的生存型需求;而气候过渡带地区居民在夏季用空调降温,冬季“烤火”取暖,则属于改善型需求。

从发展目标看,满足居民冬暖夏凉的需求,是城乡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从推进顺序看,在城市集中供热得到基本保证后,应向气候过渡带和北方广大农村地区延伸。保证安全是政府和企业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必然要求,供热管道破裂、居民取暖煤气中毒等问题也应避免。以需求为导向,满足居民群众舒适化、个性化需求,为居民提供冬暖夏凉的室温。

二是加强顶层设计。虽然中央和地方出台了许多规划、政策,但代煤思路、热源占比、技术路线等重大问题并未形成共识。因此,应当加强顶层设计,以构建“安全、清洁、高效、经济、可持续”的供热系统。安全,要求减少或尽可能不出供暖事故;清洁,要求将供暖的环境不利影响最小化;高效,要求供暖的节能低碳效用最大化;经济,要求以居民可承受的成本温暖过冬;可持续,要求更多地从运行角度考虑,建成“百年大计”工程。在热源选择上,应因地制宜,宜电则电、宜气则气、宜煤则煤、宜热则热;在推进中上,应做到多能互补、梯级利用、品位对口,以技术可行、节能高效、环境友好、经济合理的方式为居民群众提供所需要的室温。削减煤炭、特别是散煤使用,降低供暖的污染物排放,以便“蓝天常在”。

三是以正确办法推进代煤工作。应推广先进适用技术、管理经验和成熟商业模式。

余热利用、热电联产、水源气源热泵等可作为优先选择。垃圾发电余热利用,不仅可以“变废为宝”,而且也是变“邻避”为“临利”的重要举措;以利用现有电厂(包括燃煤电厂、垃圾焚烧发电厂)余热为主,辅以钢厂、化工厂等余热,可以满足供暖的需求,并收到节能减排之效。实现热源供应-建筑物节能低碳-智能化管理一体化,是提高供暖工程节能低碳减排水平的重要措施。空调、电热缆等直热方式可用于较小单元(如一个房间)供热,效果是“先暖房后暖墙”,升温降温均很快;不应也不能成为集中供热方式。电驱动热泵(空气源、水源、地源热泵等)效率较高,宜于分散供热。煤制气、煤制甲醇等用于供热并非最佳选择,因为转化环节多了势必会增加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。

四是完善相关政策,规范供热行为。生态环境部发文禁止执法“一刀切”,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《关于解决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》,均可以理解为对政策执行走样的纠偏。

应完善最低价中标政策,如增加约束条件:工程建设最低价由成本加一定利润构成;禁止工程转包,供热工程建成后在显眼位置上标注施工单位,以防粗制滥造。分户热计量虽可以提高热效率,但将国外的按幢热计量改变为我国的按户热计量,容易出现了“水土不服”的情形,不少居民家庭买了热表却没有用上;应按楼、按单元进行热计量,以减少希望温暖过冬而又不愿付费的“蹭热”行为;对冬季不享受供暖服务的家庭,可在基础热价不低于一定比例下核减供暖费。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,应拓展渠道,吸引社会资金进入;应当对炒作供暖工程而不运行,并导致供暖质量下降和成本上升等情形加强监管,以确保供暖工程的可持续运行。

五是建立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。从实际出发,应避免“一刀切”推进煤改气;清洁供暖代煤工作,应有用户的广泛参与,充分听取群众意见,以群众满意度为考核目标,而不能事与愿违,“好心办坏事”。

农村可从型煤、高效无烟燃煤炉和生物质燃料供热入手,对散煤生产、流通和使用“严加监管”。清洁供暖或散煤替代必然会增加公共财政的支出,也会增加用户的负担。既要蓝天白云多、空气质量好,又要家里灰尘少,并且温暖过冬,增加支出是可以理解的,但应当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,让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。同时,开展第三方服务,依据用户、室内外温差等信息实现室温自动调节,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。

根据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(CHIC)的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(2019)》,截至2017年底,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2亿平方米,41%实现了清洁供热;涉及清洁供热企业7700家,实现年总收入8200亿元,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。

清洁供热,作为一个新兴的万亿产业,前景广阔。期望通过政策引导、标准制定、技术推广、品牌宣传、能力建设、国内外交流,实现供热全程清洁化、热源构成多能化、能源利用高效化、供热管理智能化、室内温度舒适化,建成让政府省心、企业热心、居民舒心的公共工程。(文/周宏春)

broken image

END